台灣是不是沒有產品開發年會?

軟體開發界從創新到技術有 MIX、開源人年會這類的同業交流年度盛會,Maker也有大港自造節這樣的大型活動,但硬體開發方面目前國內好像比較少這樣的交流學習場合,到底是為什麼?

3 個回答

CH

發表於 已修改

這種問題我先從這個問題本身來說好了。

產品開發這回事泛指所有的產品,不論是B2B或B2C都可以算是產品。
產品開發包含了大量不同的領域,機械、電子、電機、軟體、UI…族繁不及備載。
如果不縮小這範圍,造船業要來展,大家不就靠邊站?
SPACE X 要來,大家就…
光場地就是個問題,所以要說產品開發年會,可以看做是各產業的專業展,像是最近的CES。

硬體開發,如果是指技術的話,技術開發都有些目的性在,可是一個新技術的產生往往一開始只有少數人的參與,而這些人他們會需要不特定專業人士的參與嗎?

拿些技術基礎的產品開發為例,像是藍光LED、DYSON、INTEL,這些技術成功後所產生的利潤有多高?在擁有了新技術的同時,其所創造的利潤是巨大的,可是所需要的人力並不多。很多時候,這不需要人多,這需要是對的人或足夠的資源或是一點運氣。

就商業上而言,技術的開源合理嗎?事實上有許多產品都是專利失效後才興起。像是膠囊咖啡機,就是在專利失效後才大量生產製造,3D列印也是。也有人把他們的專利開源的,像是TESLA有宣稱開放其專利給公眾使用。但就算是像藥品一樣,配方專利失效,學名藥大家做,難到人人都能做出同等效用的藥品嗎?整個電子產業幾十年來的發展,貝爾實驗室就佔了多少?

技術有需要交流嗎?三星和台積電要是互相交流,肯定能把晶圓製造技術推昇得更快,當然想再加入中國也絕對不是問題,那利潤怎麼分?技術有時是一個企業賴以為生的基礎,也是競爭中得以存活的必要條件。因此在商業環境中的技術交流,也是商業戰略中的一環,並不只是為了分享或推廣,更多的時候是利益。當然利益也不是技術發展的唯一路線,學術也是技術發展的重要環境,做為知識、文明的搖藍,學術的發展是發展技術的重要基礎。

當然知識和技術是兩回事,誰都可以查得到不銹鋼的配方,但做不做得出來是另一回事。舉個例子,鋼珠筆中國花了多久才做出來?鏡面曲度公式是很好查的,但如何做出完美曲度的鏡片就是另一回事。如果技術交流只是扶植了競爭者,那為什麼要交流技術?就像俄國賣武器給中國,俄國的原則是只賣次世代武器。特定的工業設備有關國家戰略時,很多國家是不出口或是設定十分嚴格的條件,這些都是為了維護自身的競爭力或是利益。

那,難到交流就沒什麼好處嗎?當然交流必然有好處,很多時候想法是需要碰撞才能產生,但這在一群程度相當的人之中,運用合理的方法就能產生,未必需要大量不特定對象的參與。學術交流其實也是如此,跨領域不是什麼問題,問題是人的程度。當然有這樣的一個場合可以分享是很好,但如果是特定賴以競爭的技術,除非是難以複制的條件又或具有專利或合約的保護,技術的分享是不容易的。一但跨領域了,其受眾更加的分散,效益未必會如同單一領域來得高。

我想關於這個問題,更多時候並不是一個單純的分享和提昇的問題。
也還有很多可以提出的事例和關係可以探討,但提這麼多應該也足以回答這個問題。

承上,沒有這樣的年會是很合理的。

產品開發年會都隱身在每年的各種展覽之中,只是各中小企業業內都由支撐台灣產業發展的老馬們決定、是在國內展?國外展?,展完後就各自洽談新客戶開始或好或壞的產品生命。以台灣電子業在2003年前的3C產品為例,一年就看CES、Cebit、computex這三個展,廣大的台商就在展內和日益增加的陸商竸逐,之後的行動周邊和文創產業就又分支到不同的展會中説不盡的故事了~ 

馬上登入,獲得最佳體驗及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