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師到底要多懂量產?

有些人認為設計師專注設計、用戶體驗就好,量產性交給後端。(似乎也有聽聞國外企業偏向如此分工)。

但也常聽到相反意見,認為量產性是必修課,從設計發想就應該務實。也蠻想聽聽更多想法⋯

13 個回答

國外商品開發,
設計之前會有商品企劃師,將市場訊息,和商品風格確立,
設計之後會有結構工程師,將設計圖導向量產,

國內商品開發,
包山包海包發財,若不懂量產,等同手上的市場資源不足,
不是客戶端未明,不用想量產,
就是資金方不足,不用想量產,
能夠,
做得出來的產品,是每位設計的小小心願吧...
看著消費者開心,安心的使用自己作品,是個期末考試沒被當的喜悅,

國外分工細膩,可以專心設計,發揮長才,
但台灣設計,可以不量產,但不能不懂量產,
被俗務纏身,是本土設計辛苦的一面,但卻是台灣設計立於不敗的機緣之一....

做個總結好了,這個問題原本就是會變成嘴來嘴去的...

每個人的際遇不同,有人就是好命在大企業只要手繪就好了,剛好產品就是大賣
公司其他部門的人就是無敵強.他就是大牌設計師了.
你要說他不懂設計,不懂量產不能算設計師嗎?  不對的.
不可否認的.你有實力進入大企業當設計師就是一種肯定.


從我幫客人設計幾百件產品的經驗來說點實際好的.
因為以前也是接案做的.產品設計很現實的.
你設計好的東西客戶大賣了,下次他一定找你,萬一沒賣客人有很大的機率就找的設計師看看了.
當然東西賣不賣的理由,因素很多,更多的是行銷手法與價格因素.

現在很多都是靠行銷.設計公司也行銷自己,整合公司也是.
以後還是會有很多想製造產品出來的人被跳入這個坑.
傻傻的以為付錢就可以找整合型的設計公司量產好東西.
原則上是沒錯的,他們在網頁上成功案例絕對都是真的,只是你不懂他花了客戶多少錢做出來?
你天真的以為付了這些錢就都沒問題,結果要繼續燒錢解決問題.
產品都是做得好 做得出來的.只是燒的錢夠不夠多,  第一次試模覺得差太多完全不行
那就模具重做就好了.花錢花時間就能解決.原則上都能解決到你滿意.

別忘記了,企業都是要賺錢的.整合設計簡單的說就是他幫你都弄好.相對他也要去連絡他的供應商
跟供應商解決問題.都是要時間的阿.

還有會設計不等於你會懂量產,很多細節是設計師不會知道的.小圖檔修改可能造成量產的品質好壞穩定度這也是事實.沒遇過的可能真的不懂.遇過就知道了.

審慎的評估你的供應商是很重要的.包含在這邊找廠商也是.


話講了直白點,總是難入耳,聽得懂的當收穫
聽不懂得當我廢話就好.  


CH

發表於 已修改

設計對理解量產性的努力,只是試圖理解其它產業的一技。
就算懂了不同物料收縮多少拔模多少,有什麼用?用來修改原始設計,把它修得不那麼好看?或是學著對現實的無奈低頭?

為什麼設計師要接受這些事?但其它人不用?因為他們會做產品?不是吧。

這邊有設計圈政治正確的觀點。
https://www.facebook.com/HZH-Corp-162383064453496/?ref=aymt_homepage_panel&eid=ARDDajputAewE-U-63JvW1iRRzSYtVsk87f5NSZRNeTHZeNDFlLRjaArL9DlvLYAttgKNiHUaGljW698

其實量產性的重點還是前文提到的協同設計。

設計為什麼要懂量產?IDEO不是已經很明白的告訴了我們,一但開始設計,所有人都要投入。機構、電子、電機、資工什麼工程方面的都是基本,甚至人類心理學什麼的也都是要參與的。當然大公司小公司不一樣,但是一般的中小企業,只要有一點規模,這些基本人力一定都有。為什麼設計師不專注設計?圖畫出來,只要不是做不到,除了文化有問題,預算有問題,其實沒有什麼問題。

那為什麼不說要低成本的設計?而要說設計不具量產性?
說說自己錢不夠不是什麼可恥的事,別因為這打要打翻一船人。並不是自己手斷了,也要看別人缺腳。

量產這回事學校要介紹可以,但製程太多了。學校可不是職業訓練所,雖然說愈來愈像。學校是一個通材教育的環境,不可能把所有的產業和領域的量產方式都做個說明,頂多也就是個基本。塑膠射出要教、擠出要教,那鍛造要教嗎?回火溫度要設計師設定嗎?這基本就是另一個學科的事了,簡單介紹一下可以,高職生也能懂的程度就夠了,這種程度是能開個課,再深下去基本四年都學製程算了,但就算如此,也學不完的。

況且,設計本身要學的就夠多了,大學四年一百多學分,四年的課程我都覺得還不夠多,畢竟這還是個新學門,很多事物都還在發展當中。連定義都還時常更換,每年總是會有新的理論出現。相對那些超過百年歷史的領域,學他們的一技意義並不是很大。因為這些習常學門都有專業的人士了,在產業中他們已經具有基本的定位。如果不好好使用他們,那他們的意義在哪?若是機構不能告訴設計師機構有問題?若是模具工程師不能提示模具的難點?若是電機工程師說不出使用問題?然後就丟一句量產性不足?有工作這麼好做的?

其實這單獨拿出來對設計人員說,這就是一個假議題,因為這說法既沒有定義也沒有邊界,是個能夠用來情感勒索的詞,是那些不懂設計的人拿來應對設計的話語。為什麼他們要這麼做?如果設計師懂他們能做的,那他們存在的意義是什麼?薪水小偷?拿工程師的薪水做技術工的事?設計師只要懂量產,工程師不就全部上產線?

理性一點來說,「量產性分析」是一個環節中的切片。它既不是一開始的事,也不是最後的事,而是一個不斷修正和調整的過程。在設計要投產之前,應該製程相關的所有人都看過了圖,並且理解各自要攻克的工程問題。總不是全部丟給設計師去做吧?

如果設計師這麼全能,那,一間公司找200個設計師就行了,他們沒想法不吵架的時候還可以上一下產線。不是吧。

這裡還有些傳統系統論的問題,現在是2020了,協同設計是量產過程的基本。量產性這回事,是在產品設計過程就要決定出來的事,這不是不關設計師的事,而是所有人的事。設計師如果能完全懂量產性,那他得確可以取代很多人。我們並不會要求機構工程師去coding,那為什麼要設計師懂量產性?我們也不會叫品管去畫機構,那為什麼要設計師懂量產性?

而且,圖一畫可能是幾百張,哪張量產性不佳就提哪張?不是人性本賤…我看有這種員工,這公司穩倒的吧。

團結合作為共同的目標努力這種事,就拿打棒球來舉例吧。投手打不打擊,我們知道不同聯盟有不同看法。那為什麼不用餵球機就算了?打擊才能得分的啊。因為每個人都很重要,鈴木一朗也是能上場投球,但一般不叫他這麼做。球打得好或壞,Bill James的魔球理論也告訴我們,輸或贏是一個機率,但只要夠專業就算是一盤散沙組起來,也不會一直輸下去。就算今天投不好,下次也投不好,敗戰投手也是有價值的。

教練,要打得比選手好嗎?不用。
不然air jordan上面應該是印老佛爺

但他要懂選手的能力,知道極限在哪。所有人依教練的指示和戰術運作,成敗是教練背。
設計要背鍋,就得給他更大的權限,但有嗎?有人說,應該要主動擴張自己的工作範圍,但他會面對什麼?也許這種苦是應該要承受的?我不是說台灣的企業文化不好,我是說台灣的企業文化很糟。

這事我以前幹過,生技、治具、製程在那邊叫他們不好做,我都你們不要幹了,做不出來我來做。事實上,他們只需要一點壓力,給他們一點方向,他們都做得到的。但我不是其它人,我也不認為每個設計師應該多花數年的時間去學習其它領域的事物。

超前佈署是OK,但要叫200個設計師從產線搞起嗎?要他們理解工程最佳化嗎?

權力和責任及團結這回事,我看理解的企業還很少。跟設計師提量產性只是個不健康的卸責之詞,今天公司要這些人何用?不就是提供專業知識嗎?分享給協同工作的彼此嗎?那為什麼不做?怕偷學?怕沒價值?說破不值錢?在我看來都是薪水小偷。

設計主導能比同業營收會多3成這回事,沒人不愛。

但就像吃雙黃蓮能提高免疫力防病毒,雙黃連蓉月餅賣到缺貨。
運動也能,但沒有下文。

前者搞錯了什麼,後者,就是很負面的原因了。

反正這只要單獨針對設計,就是個假議題。
就像機構要多懂6sigma?
電機要多懂coding?
還是不管什麼職務都叫來學設計?

至於新人,別人家說什麼就呆呆的接受,就是不懂才有他們的存在 XD
解決別人的困擾才有錢賺。

這種問題分兩派人在 嘴 不對  討論才對.

一派說,設計師就是做好自己的專業就好.只會手繪圖的就把手繪圖做到極致
你看國外的設計師ooxx 怎樣就好了 就是大師了.

另一派說,設計師就是要懂量產才叫做設計師,畫出一堆沒辦法量產的東西.
最後要量產又要大改設計,這樣是怎樣的設計師.設計出不能量產的東西的設計師?

我認為兩個都有道理.  

但是,要成為懂量產的設計師.絕對不是你在網路上看看資料看看製程影片
就懂得設計.
在設計的時候了解製造原理方法以及目前的工法有沒有辦法在下次修正.
設計出符合自己理想外型與功能的產品.
是很難的,很多東西看起來很簡單 其實過程很複雜.

這類人的培養沒有個五年,沒辦法的.


如果你只是要去吃人頭路,麻煩先確認你要去的公司要求是什麼,你只喜歡畫圖設計
量產不想了解.把自己做到最好 在公司內你也是設計師
圖檔好之後給其他人去處理量產的部分.之後再做修改
最後還可能遇到 成本過高了又要改.這個輪迴圈就是這樣繞.
習慣了就好,反正是吃人頭路.不用想太多.

另外網路時代一個重要的觀念要懂.
所謂的 "設計師"  "大師"  "老師" 這是別人給你的稱號不是自己在喊的.
網路很多在拐的.看了很好笑.

看商品取向吧

以市場為導向,當然希望設計端的時候可以考慮到未來量產性

在成本與獲利間獲得平衡

讓我想到桃機第三航廈的案例

設計出很漂亮的機場,但真正實現時受工法與成本壓力下,無法達到設機師當初設機的初衷

 

以上個人意見

 

我覺得這個要看你的團隊規模,如果你的團隊有ID、ME、EE、PM、PE等人才,那設計師要做的事就可以很單純。但如果你的團隊只有2-3人,然後要做出一個可以跟大廠競爭的產品,那你一定非常懂生產,否則無法引導工廠做出你期待的產品。

這個道理就像是,小工廠的老闆要自己跑業務、顧機台、送貨,一整個校長兼撞鐘的概念。但如果老闆願意請一堆人來將工作分工下去,自己當然就不用去做,只需要管理就好,但問題是這樣可能不會賺錢。但幾乎所有的公司剛創立時,團隊都很小,所以老闆大多是全才的,因為他必須在最有限的資源下,生產出有競爭力的產品。

同理可證,開發一個產品,設計師的想法是產品的靈魂,但如果分工團隊不大,那設計師就必須親自了解製程開發,因為這些是你不去做,也沒有人會主動去做,除非是你可以將這個工作轉交給另一個團隊幫你確實執行。

我覺得在不同公司會有不同的做法與要求,很難去說要多懂?

當然你需要有基本概念,不要太天馬行空導致無法與機構溝通或溝通困難,我覺得就夠了,

台灣很多的OEM廠養了一群服務品牌的CAID,就算OBM設計師給它們的圖有些不合理,

它們也會想辦法溝通改到合理,你要說OBM或外國的設計師很弱嗎?

因此,要多懂量產,真的是因人因地而異,

但基本的材質特性、分件概念、肉厚拔模...等觀念,還是要有,

我也有遇過自認很會量產的老派設計師,但我覺得他的設計及美感就很...普通...很會量產又如何呢?

每個人都要捍衛自己的專業地位,好像地球是繞著自己轉的,

我覺得能在各領域分工,你的能力夠用,剛剛好就好了,就不鑽牛角尖了。

設計只是產品生產的其中一環,不用把自己想得那麼偉大,這樣你在這個職務才會待得久。也才能成就真正的偉大。

想想廚師跟設計師不是很像嗎? 你看人家有三星米其林級、也有夜市路邊攤級,但不論在什麼等級,每個廚師不都是要懂食材特性、烹煮手法、調味風格、擺盤美感等等。難道你看到有人煮菜是出一張嘴、畫畫手稿,就可以321變出一道菜的嗎? 而且廚師進門當學徒不是一樣從認菜、跑菜市場學起,連刀子都還沒機會碰。而設計師也是要認材料特性、製程優缺、跑工廠等等,難道你從進到產品設計領域,只學會開電腦畫圖一技能,到現在還活得下去!

不要再想說設計只要懂構想,規畫宏觀方向,因為這不是一般小公司與資淺設計能有的職務。大公司要像鴻海那種,能分工到很細,這樣才會出現只出嘴的設計。而且人家在大公司能升到靠嘴指揮全場,撇開企業二代接班人那種不談,從底層做起的要經過多少努力、跑過多少工廠、學了多少製程、搞定多少人際關係才能辦到。還不懂的話去看賈伯斯就好,如果他沒有早期累積的深厚經驗,加上用錢與人脈控制蘋果,他會有機會指揮大局嗎? 

總結真正厲害的產品設計師,一樣不考慮二代接班那種,也是要從基礎打底開始。只是在時間的洪流中,你有沒有辦法堅持用設計思維持續創新,且不會被學習雜務消磨掉熱情而已。真正要成為大師前,該學的東西很多,該受的折磨與打擊也還很多,如果沒有強大的心靈就不要冒險進到設計這個領域。所以懂愈多製程,又能堅持在設計體驗的人一定有,只可能你還沒遇到這類厲害的人而已。

設計師把自己只是當作畫ID 工程師,其實不用懂太多。。

反正自然有人會把它完成。

成本太高?修改設計?更換工藝?更換材質?

哦,反正設計這些都不用懂,自然也分辨不出來後面這些工程單位講的是對是錯。 設計被更改也是剛好而已。

不過,反正有人做出來就好了。 

所以自然也不會知道,省下的時間,5%金錢,不是只有變成5%利潤那麼簡單

同樣的產出,省下的5%利潤,可能是20% VS 25%, 這5%可以投入更多的研發,更好,更多的設計,行銷廣告費用,比起那些只有賺20%的人,可能只能拿出1%,2%的人,多了5倍的乘數,而不是5%那麼簡單。




附上一張模仿合作過的平面設計師的條碼。 包裝底色是黑色的,爲了整體性,配上白色條碼,很漂亮吧!

 

好吧,小村長的論壇願望達成了,很多先進都進來露一手抒發設計見解了,照走勢一直發展下去就真的像圓周率一樣的3.1416......一路沒完沒了,在有些特定開發狀態下、一定可以適用上面林林總總分享的經驗情狀,但有些人就怎麼樣都不適用,或有些時間點時機到了就適用,可惜有些地點錯了就不適用,再者有些心態對了沉著氣足了就適用了,週而復始、反正殘忍又實際的回答就是:「讓自己認真開心的活在當下!讓自己認真開心的活在當下!讓自己認真開心的活在當下!」
「設計師到底要多懂量產?」若團隊都很專業互補、溝通體諒都很棒、共同目標完成後的成就感或是財富回饋都各自均感到滿意,這樣成員各自的一生可以專注只做好一件專情豈不快哉?\若個人興趣廣泛、學什麼新知都很樂意、訂定目標後從無到有、到銷售到消費者手上、到最後為了心愛地球回收拋棄的產品、在轉成回原料再重複使用,這樣全部經由自己不論經過多久完成的設計豈不爽哉?
好喇,這個問題看要怎麼解?其實應該有很多種玩(解)法,看是分組實作藉由接案結案練經驗?或是找各年齡層設計師現身說法分享長篇大論,然後集結成冊讓新手研讀體會?又或是舉辦設計機智問答的腦力激盪活動,資深者帶領資淺者、搭配實物的限時尋寶活動?期待Addmaker成長茁壯,安排更多互動活動,或是真實案件的處理,並建構完整設計電商平台,讓所有人都可以進來找到自己偏好的那一塊~

想從兩個故事,也可以說是另外的角度來回答這個問題:

故事一.

我大學畢業的時候並不會3D軟件,後來看到我的同學或多或少會會一點,所以我就去專門做3D軟件的公司當技術。支援工程師以及授課,最後進到一家專門做液晶電視的公司做事,可是機緣巧合,這家公司大量的用了許多特殊的CMF相關素材以及製成,而當時老闆是要求設計師必須到處去看各式各樣的工藝以及製程,因此無形之中就瞭解了很多的工藝。然後又去品牌跟代工之間往返做了很多年,把設計。跟量產製造做了一種結合。

故事二.

前年年底,我應深圳1+設計總監之邀去他們部門做CMF培訓,中午他請我吃飯的時候,聊了一下他的經歷,大學畢業之後,他去了一家電子公司做事。然後進入台資的代工廠的設計部門,做了幾年之後,有感於希望對工藝製成更多的理解,所以去了富士康,最後又去OPPO,後來OPPO要發展他們的高級品牌。後來OPPO要去發展他們的高階品牌1+,他就過去那個品牌當了設計總監。

我覺得設計師對於量產這件事情,好像應該是與時俱進不斷的去瞭解生產工藝的製造新知,並且要把這些知識借由在工作上實際遇到的問題,以及看別人回答問題,或是試著去解決別人的問題來融會貫通。

麗華創新製造lihuacmfd.com

Roger Liu

 

馬上登入,獲得最佳體驗及更多功能